事件發生產生情緒,情緒產生感覺留在身體裡面,在忙碌的生活中或是過度在乎外界定義的影響下,身體感覺被關起來,聽不到身體感覺,只好用外面評價來定義自己:「最受歡迎的女明星看起來比我瘦5公斤」,所以我要變瘦;「大家都會羨慕皮膚白皙的人」,所以我不要變黑,開始累積蒐集所有「受歡迎」的定義,如果符合大眾口味或羨慕,就自我感良好;如果破壞了大眾定義的規矩,就不值得被喜愛?
仔細觀察世界的審美觀,你可以發現完全不同:西方審美觀喜歡有明顯女性曲線的人;東方則偏好清瘦的身材;也許搬到了不同地方,對於自己的身材評價就要改變嗎?而內在最大的渴望又是什麼呢?我們都懂得追求快樂生活,但對於自己的快樂定義又是什麼呢?
被社會價值觀纏繞僵固的想法,很難改變,但若是不斷提醒自己回到身體感覺裡面,去觀察身體感覺的真實想望是什麼呢?對於一杯冰淇淋,你的想法是「吃了就會變很胖,好罪惡」還是「這看起來很好吃」或是「我知道它在嘴巴裡感覺很好,但到腸胃裏卻感覺不好」?
「吃了就會變很胖,好罪惡」:這個感受是來自於外在評價的累積,為什麼「胖」是負面的呢?因為在台灣的社會定義瘦才是美,所以變胖其實是一種貶低,帶來罪惡感;你的想法來自於外界定義。
「這看起來很好吃」:相對於以上,這個是一個比較直覺的定義,重複之前冰淇淋在口中的記憶。
「我知道它在嘴巴裡感覺很好,但到腸胃裏卻感覺不好」這個敘述清楚的傳達身體不同部分對冰淇淋的反應與感覺,所以自身的選擇不只是「要不要吃」這麼單純,而是要不要「體驗這個多重感覺的複合體」。
仔細感受每一個到你面前的選擇:食物與運動;試看看回到身體感覺各處,去感受每個選擇給出來的感受,感受部位可以再細分有:
1.腹部:食物對應到胃部(感覺吃飽以後滿足卻不過脹,不會反酸或是冰冷); 運動對應到腹部感覺(腹部被鍛鍊但不緊繃或刺痛)
2.舌頭:食物感覺滋味豐富卻不刺激或過度調味,
3.呼吸:食物對應到嗅覺愉悅卻不刺激;運動對應到呼吸是通暢的不激烈不短淺或停止
4.肌肉:運動對應到鍛鍊後肌肉感覺被伸展微微痠痛不會刺痛
每一個選擇,你都願意好好地問自己。
試著轉換為身體感覺來過生活,你會發現你並沒有那麽想在週五的晚上吃麻辣鍋(因為吃完胃很不舒服),也沒有那麼想把自己逼到極限做運動(呼吸肌肉都會跟你抗議的),你會發現一個全新的生活模式,這個生活模式不再需要那麼多刺激物,也不需要無止盡的物質享受,也不需要靠意志力撐著去完成運動目標,或用意志力禁止自己不能吃某種東西,你的身體自己有節奏,有它自己的慾望,而這些慾望相較你平時的選擇,樸素平實許多,讓生活曲線不再大起大落,那麼自然而然地,這便是你最喜歡的生活方式;而最喜歡的生活方式就形塑出你自己最喜歡的樣子,與你最喜歡的身體曲線。
自己定義自己的生活方式:獨一無二的,只屬於自己;也定義自己的身體曲線:獨一無二的,只屬於自己的,找到自己的根,長出自己的花朵,欣賞屬於自己的美麗,理解自己內在的力量與美,才有可能放下社會價值觀纏繞僵固的想法,自由自在的生活。
農曆年後 一起來培養身體感覺>2/16療癒瑜珈開新班>
https://goo.gl/B6hUiH
https://goo.gl/B6hUiH
photo found on Upso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