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30日 星期六

找出專屬於你的身體曲線

 
事件發生產生情緒,情緒產生感覺留在身體裡面,在忙碌的生活中或是過度在乎外界定義的影響下,身體感覺被關起來,聽不到身體感覺,只好用外面評價來定義自己:「最受歡迎的女明星看起來比我瘦5公斤」,所以我要變瘦;「大家都會羨慕皮膚白皙的人」,所以我不要變黑,開始累積蒐集所有「受歡迎」的定義,如果符合大眾口味或羨慕,就自我感良好;如果破壞了大眾定義的規矩,就不值得被喜愛?

仔細觀察世界的審美觀,你可以發現完全不同:西方審美觀喜歡有明顯女性曲線的人;東方則偏好清瘦的身材;也許搬到了不同地方,對於自己的身材評價就要改變嗎?而內在最大的渴望又是什麼呢?我們都懂得追求快樂生活,但對於自己的快樂定義又是什麼呢?

被社會價值觀纏繞僵固的想法,很難改變,但若是不斷提醒自己回到身體感覺裡面,去觀察身體感覺的真實想望是什麼呢?對於一杯冰淇淋,你的想法是「吃了就會變很胖,好罪惡」還是「這看起來很好吃」或是「我知道它在嘴巴裡感覺很好,但到腸胃裏卻感覺不好」?
「吃了就會變很胖,好罪惡」:這個感受是來自於外在評價的累積,為什麼「胖」是負面的呢?因為在台灣的社會定義瘦才是美,所以變胖其實是一種貶低,帶來罪惡感;你的想法來自於外界定義。
「這看起來很好吃」:相對於以上,這個是一個比較直覺的定義,重複之前冰淇淋在口中的記憶。
「我知道它在嘴巴裡感覺很好,但到腸胃裏卻感覺不好」這個敘述清楚的傳達身體不同部分對冰淇淋的反應與感覺,所以自身的選擇不只是「要不要吃」這麼單純,而是要不要「體驗這個多重感覺的複合體」。

仔細感受每一個到你面前的選擇:食物與運動;試看看回到身體感覺各處,去感受每個選擇給出來的感受,感受部位可以再細分有:
1.腹部:食物對應到胃部(感覺吃飽以後滿足卻不過脹,不會反酸或是冰冷); 運動對應到腹部感覺(腹部被鍛鍊但不緊繃或刺痛)
2.舌頭:食物感覺滋味豐富卻不刺激或過度調味,
3.呼吸:食物對應到嗅覺愉悅卻不刺激;運動對應到呼吸是通暢的不激烈不短淺或停止
4.肌肉:運動對應到鍛鍊後肌肉感覺被伸展微微痠痛不會刺痛


每一個選擇,你都願意好好地問自己。

試著轉換為身體感覺來過生活,你會發現你並沒有那麽想在週五的晚上吃麻辣鍋(因為吃完胃很不舒服),也沒有那麼想把自己逼到極限做運動(呼吸肌肉都會跟你抗議的),你會發現一個全新的生活模式,這個生活模式不再需要那麼多刺激物,也不需要無止盡的物質享受,也不需要靠意志力撐著去完成運動目標,或用意志力禁止自己不能吃某種東西,你的身體自己有節奏,有它自己的慾望,而這些慾望相較你平時的選擇,樸素平實許多,讓生活曲線不再大起大落,那麼自然而然地,這便是你最喜歡的生活方式;而最喜歡的生活方式就形塑出你自己最喜歡的樣子,與你最喜歡的身體曲線。

自己定義自己的生活方式:獨一無二的,只屬於自己;也定義自己的身體曲線:獨一無二的,只屬於自己的,找到自己的根,長出自己的花朵,欣賞屬於自己的美麗,理解自己內在的力量與美,才有可能放下社會價值觀纏繞僵固的想法,自由自在的生活。
 
農曆年後 一起來培養身體感覺>2/16療癒瑜珈開新班>
https://goo.gl/B6hUiH
 
 
photo found on Upsocl

2016年1月13日 星期三

食物上癮症透露你的秘密?!


☑巧克力:渴望愛
巧克力含有的化學物質,和人在感覺到愛情時大腦分泌的化學物質一模一樣(苯基乙胺):愛和興奮
☑乳製品:渴望抗憂鬱
牛奶中的膽鹼對身體有安撫作用;當乳製品與碳水化合物結合會產生L色胺酸,會激發大腦分泌化學物質血清素,製造出自我感覺良好的愉快感覺
☑鹹零嘴:渴望紓緩壓力。怒氣,焦慮
蝴蝶餅乾,爆米花,墨西哥玉米脆片,你本能的知道咬嚼對牙齒有阻抗力的食物會讓你感到滿足,就像毆打沙袋,可以把挫折和壓力發洩在嘴裡的「獵物」
☑麵包,米飯,麵食:安慰與鎮定
當生活讓人覺得冷酷,人就會渴望回到媽媽溫暖呵護的懷抱。想吃麵包,尤其是柔軟的麵包,反映出身體需要更多溫暖慈愛的照顧
☑餅乾,蛋糕,派:渴望擁抱,喜悅與安心
對應想要得到安慰與安心的願望,這一點與麵包一樣,但他們也可能是抗拒做某件事(拖延)的訊號,並與受委屈的孩子需要媽媽抱抱的心情類似。

以上資料來自<食物情緒大解密>朵 琳.芙秋。三采文化出版


朵琳.芙秋追蹤許多心理諮商的個案,分析出不同食物的上癮症(請注意這裡上癮的狀況是指無時無刻都想吃特定食物,並且無論飽或餓都想吃)所對應的心理狀態, 例如當生活一成不變想要有愛與興奮卻沒有戀愛關係時,就會嗜吃巧克力替代,讓大腦被刺激感覺「好像有在談戀愛」。如果注意分析各種食物上癮症,共同的特點是「用食物代替某種得不到的東西」;用乳製品代替對抗憂鬱,用喀滋喀滋的鹹零嘴代替紓緩壓力,用蛋糕得到一個甜甜的擁抱;因為食物實在太容易取得了,所以漸漸地,我們忘記了真實的滿足不在盤子上而在真實生活中的行動裡;於是不斷地重複這樣的行為直到自己無法克制:無時無刻,只要有機會,就想來片香甜的蛋糕,用柔軟的蛋糕體得到安慰; 體重增加後,我們也喪失了自己能為自己排解情緒的功能。

我們是最了解自己的人,當內在的渴望鈴聲響起,如果不是馬上為自己採取行動,只是不斷用替代品取代,逐漸地內在渴望也會感覺乏力,從食物種類分析回到自己的渴望,是一種覺察,了解到自己到底缺乏什麼,但這樣的覺察如果只帶來自我批判,像是:「我知道我是因為壓力大而狂吃鹹點心了,但為什麼我還是改不掉?」恐怕只會陷入更大的自我糾結,因為當食物上癮症發生的時候,只有知道,無法讓這個癮停下來,你需要的是在上癮症還未發作的時候,就真正「看見」這個癮的確在你體內,以及它想要的是什麼,為它採取行動。

肚子餓了嗎?你確定那是餓?還是是肚子發出的訊息?小時候,當我們有東西想與父母分享, 而父母太忙無法回應時,我們往往會得到食物(尤其是糖果餅乾),「乖,你到旁邊去吃餅乾自己玩不要吵爸爸媽媽」,用食物麻痺長久下來,我們斷絕了與腹部的連結,其實腹部是許多感覺的儲存中心;回想你在緊張的時候往往會「肚子痛」;遇到討厭的人也許會「反胃」「作嘔」;興奮的時候肚子裡面感覺好像有很多東西衝來撞去?但我們已經漸漸麻痺肚子所發出的訊息,我們習慣用大量不同的食物填補它的空虛,塞的它再也無法告訴我們它的直覺;因為我們也很害怕聽見,這個直覺也許是要徹底改變現在的生活,完成自己壓抑已久的夢想。


【利用腹部呼吸,「看見」食物癮底下的需求
1 找個安靜的角落躺下來,把右手放在腹部上,把呼吸帶到腹部
2 深吸深吐,讓每口氣可以深入整個腹腔,特別感受某些緊繃區塊,甚至有些硬塊在肚子裡
3 把手放在緊繃上,分別呼吸到那些緊繃,問他們,你們需要什麼呢?
(可以先了解自己的食物上癮症,再找出對照來詢問自己)
4 觀察緊繃被各種項目詢問時,緊繃的感覺是不是能夠比較放鬆?注意這個探詢需要很多次
(了解自己的食物上癮症,推理出也許需要:安慰,愛,紓壓,提振等等)
5.告訴他們:我看見你們了,我願意陪伴你們,就算有多不堪不美我都願意。


食物上癮症底下的需求之所以如此猛烈爆發並且無法壓抑,就是因為你不願意面對它許久,所以身體只好用大量吃替代物質來彌補自己,所以我們先讓自己「看見」,並且願意陪伴這個食物癮底下的需求,然後再慢慢問找出是否有別的方式可以替代食物來讓自己得到「安慰」、「愛」、「紓壓」、「提振」等等;例如想要感覺被安慰,那麼當工作上出現自己表現不夠好的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先停止用批判的態度對待自己?就算知道需要加班完成它,可否安排再加班隔天可以去上一堂瑜珈課,而不是用美食犒賞自己?讓自己的內在理解:除了食物,這世界還有很多很美好的事情等待著自己。

Photo Found Harper's Baza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