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含有的化學物質,和人在感覺到愛情時大腦分泌的化學物質一模一樣(苯基乙胺):愛和興奮
☑乳製品:渴望抗憂鬱
牛奶中的膽鹼對身體有安撫作用;當乳製品與碳水化合物結合會產生L色胺酸,會激發大腦分泌化學物質血清素,製造出自我感覺良好的愉快感覺
☑鹹零嘴:渴望紓緩壓力。怒氣,焦慮
蝴蝶餅乾,爆米花,墨西哥玉米脆片,你本能的知道咬嚼對牙齒有阻抗力的食物會讓你感到滿足,就像毆打沙袋,可以把挫折和壓力發洩在嘴裡的「獵物」
☑麵包,米飯,麵食:安慰與鎮定
☑麵包,米飯,麵食:安慰與鎮定
當生活讓人覺得冷酷,人就會渴望回到媽媽溫暖呵護的懷抱。想吃麵包,尤其是柔軟的麵包,反映出身體需要更多溫暖慈愛的照顧
☑餅乾,蛋糕,派:渴望擁抱,喜悅與安心
對應想要得到安慰與安心的願望,這一點與麵包一樣,但他們也可能是抗拒做某件事(拖延)的訊號,並與受委屈的孩子需要媽媽抱抱的心情類似。
以上資料來自<食物情緒大解密>朵
琳.芙秋。三采文化出版
朵琳.芙秋追蹤許多心理諮商的個案,分析出不同食物的上癮症(請注意這裡上癮的狀況是指無時無刻都想吃特定食物,並且無論飽或餓都想吃)所對應的心理狀態,
例如當生活一成不變想要有愛與興奮卻沒有戀愛關係時,就會嗜吃巧克力替代,讓大腦被刺激感覺「好像有在談戀愛」。如果注意分析各種食物上癮症,共同的特點是「用食物代替某種得不到的東西」;用乳製品代替對抗憂鬱,用喀滋喀滋的鹹零嘴代替紓緩壓力,用蛋糕得到一個甜甜的擁抱;因為食物實在太容易取得了,所以漸漸地,我們忘記了真實的滿足不在盤子上而在真實生活中的行動裡;於是不斷地重複這樣的行為直到自己無法克制:無時無刻,只要有機會,就想來片香甜的蛋糕,用柔軟的蛋糕體得到安慰;
體重增加後,我們也喪失了自己能為自己排解情緒的功能。
我們是最了解自己的人,當內在的渴望鈴聲響起,如果不是馬上為自己採取行動,只是不斷用替代品取代,逐漸地內在渴望也會感覺乏力,從食物種類分析回到自己的渴望,是一種覺察,了解到自己到底缺乏什麼,但這樣的覺察如果只帶來自我批判,像是:「我知道我是因為壓力大而狂吃鹹點心了,但為什麼我還是改不掉?」恐怕只會陷入更大的自我糾結,因為當食物上癮症發生的時候,只有知道,無法讓這個癮停下來,你需要的是在上癮症還未發作的時候,就真正「看見」這個癮的確在你體內,以及它想要的是什麼,為它採取行動。
肚子餓了嗎?你確定那是餓?還是是肚子發出的訊息?小時候,當我們有東西想與父母分享,
而父母太忙無法回應時,我們往往會得到食物(尤其是糖果餅乾),「乖,你到旁邊去吃餅乾自己玩不要吵爸爸媽媽」,用食物麻痺長久下來,我們斷絕了與腹部的連結,其實腹部是許多感覺的儲存中心;回想你在緊張的時候往往會「肚子痛」;遇到討厭的人也許會「反胃」「作嘔」;興奮的時候肚子裡面感覺好像有很多東西衝來撞去?但我們已經漸漸麻痺肚子所發出的訊息,我們習慣用大量不同的食物填補它的空虛,塞的它再也無法告訴我們它的直覺;因為我們也很害怕聽見,這個直覺也許是要徹底改變現在的生活,完成自己壓抑已久的夢想。
1 找個安靜的角落躺下來,把右手放在腹部上,把呼吸帶到腹部
2 深吸深吐,讓每口氣可以深入整個腹腔,特別感受某些緊繃區塊,甚至有些硬塊在肚子裡
3 把手放在緊繃上,分別呼吸到那些緊繃,問他們,你們需要什麼呢?
(可以先了解自己的食物上癮症,再找出對照來詢問自己)
(可以先了解自己的食物上癮症,再找出對照來詢問自己)
4 觀察緊繃被各種項目詢問時,緊繃的感覺是不是能夠比較放鬆?注意這個探詢需要很多次
(了解自己的食物上癮症,推理出也許需要:安慰,愛,紓壓,提振等等)
(了解自己的食物上癮症,推理出也許需要:安慰,愛,紓壓,提振等等)
5.告訴他們:我看見你們了,我願意陪伴你們,就算有多不堪不美我都願意。
食物上癮症底下的需求之所以如此猛烈爆發並且無法壓抑,就是因為你不願意面對它許久,所以身體只好用大量吃替代物質來彌補自己,所以我們先讓自己「看見」,並且願意陪伴這個食物癮底下的需求,然後再慢慢問找出是否有別的方式可以替代食物來讓自己得到「安慰」、「愛」、「紓壓」、「提振」等等;例如想要感覺被安慰,那麼當工作上出現自己表現不夠好的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先停止用批判的態度對待自己?就算知道需要加班完成它,可否安排再加班隔天可以去上一堂瑜珈課,而不是用美食犒賞自己?讓自己的內在理解:除了食物,這世界還有很多很美好的事情等待著自己。
Photo Found Harper's Bazaa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