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8日 星期三

【5步驟 嗅覺靜心】如何隨時轉化心情

photo found on:http://waitingonmartha.com
生活中追逐著一個一個的目標,在這些目標間,我們不斷地完成,確認,再朝下一個目標前進,我們彷彿是統一規格的製造樣本,共同地完成這個社會的期待,集體意識的期待。在工作上完成目標的過程中,常常忘記自己有多疲累,只是不斷努力向前奔跑,停下來時才發現已經透支;家庭上我們努力達成家人的期待,即便那些期待與內心的真實是不符的,我們犧牲某部分的自己去讓目標被達成。在完成這些目標時,「自己」不見了,只剩下目標在生活中。

看不見自己,感受不到自己,自己無法被滿足,疲累就出現了。

而當我們疲累到撐不下去時,我們所選擇的休息方式,卻是「逃避」,到某處休假,買一個昂貴的東西犒賞自己,吃一頓網路名店餐廳飽脹自己的胃;我們還是不想去感受那些自我的真實,只是用些華麗誇張的方式暫時麻痺自我,而當這些過去,回到原本生活,一切沒有改變;甚至覺得更疲勞。

其實,「感受到當下的自己」,就是一種沉澱與休息,我們試著用「嗅覺」感受當下,轉化當下:


【學會這5步,都市人的嗅覺靜心法】
這個練習隨時可以進行,尤其當自己陷入壓力或忙亂的時候,就原地進行這個練習,隨時靜心讓自己調整好心情。建議搭配物品:任何你喜歡的香氛商品 (精油/按摩油/香氛噴霧)

Step1.閉上眼睛;觀察你的呼吸
感受你當下的呼吸狀態,先不急著改變它,感覺一下呼吸的長度、深淺、從哪裡吸進去;從哪裡呼出來,呼吸是順暢還是停頓?呼吸的時候身體會怎麼呼應:吸氣的時候身體會膨脹?吐氣的時候會放鬆嗎?還是其實你的呼吸是常常中斷的?!


photo found on:iso.500px.com

Step2.試著加深你的呼吸
讓每一口氣比上一口要更深更長,感覺每一次呼吸都帶到身體更深的位置:從鼻腔、喉嚨、胸口、腹部、甚至到骨盆腔底,每一次吸氣試著再深入;每一次吐氣讓氣完全吐乾淨。

photo found on:http://www.redbookmag.com
Step3.試著感受當下環境的氣味
利用深長的呼吸,感覺一下當下的氣味:空氣裡的各種氣味,在辦公室裡;試著感覺紙張、電腦、甚至辦公桌都有不同的氣味,問自己:這些氣味帶給你什麼感受。

photo found on:https://www.wattpad.com/

Step4.將環境換上你喜歡的香氣
將喜歡的香氛商品放在手心,雙手掌心微微摩擦,將鼻腔深深埋在其中,深深的吸氣,用鼻腔將香氣帶到身體最深處,細細的感覺當身體感受到越來越多的香氣進入身體,也慢慢感受心情的變化

photo found on:http://www.stylemepretty.com
Step5.打開眼睛,重新看看當下的環境重新覺知這個環境,用這樣的香氣去再次感受當下,你的感受是否有些變化呢?是否可以帶著新的感受去建構感知,建構這個環境,也重新看看令你煩躁忙亂的原因。


photo found on:lemonadeandlenses.com

感受真實的自我,需要一次一次的感受當下,需要沉澱自己當下每一個感官,已經習慣「太努力」的我們,很難回到當下,思緒不是在未來幻想著就是在過去懊悔著,利用打開「嗅覺覺知」讓自己感受到當下居然有那麼多等著我們去感覺,當下是如此豐富,而不是完成目標才值得被愛,當下的自己就值得被關注。

2016年3月25日 星期五

尋找快樂的15種方法


Professor Coreman: How many of us, I wonder, can recall that childhood moment when we experienced happiness as a state of being. That single moment of untarnished joy. That moment when everything in our world, inside and out, was alright. Everything was alright.
我們其中有多少人能想起來在我們童年時的那種快樂,那種不為甚麼,就是全然快樂的狀態.那個光彩的時刻,在那個時刻我們的內外在都是如此完好完美,沒有任何事物要改變的。我們那時的世界是如此美好。

But now we’ve become a colony of adults and everything is all wrong. All the time! It’s as if we were on a quest to get it back.And yet the more we focus on our own personal happiness, the more it is useless.
但當我們成為大人後,一切都變糟了!沒有一刻像是童年那樣快樂;如果我們將那個快樂追求回來,我們越致力於個人的快樂,它就離我們越遠。

In fact, it’s only when we are otherwise engaged, you know, focused on, absorbed, inspired, communicating, discovering, learning dancing, for heavens sake that we experience happiness as a by product, a side effect.
事實上只有把自己沉浸其某事時我們才能得到快樂:忘我的專注、吸收、被啟發、溝通、發現、學習、跳舞:快樂就是我們真實經歷的副作用

We should concern ourselves, not so much with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but with the happiness of pursuit.
因此,我們是否應該思考讓我們自己:別太執著於追求快樂,而是享受追求快樂的過程
(以上節錄至電影Hector and the Search for Happiness)

在「尋找快樂的15種方法」電影裡,男主角Hector是一位心理醫師,但因為已經不知道快樂是何物,無法再聆聽病人的心情,因此決定踏上一段 旅途,搜集了世界上的15種快樂:有錢人一擲千金的快樂,癌症患者快死掉認知活著的快樂,死而復生的快樂,出家人純粹觀察心靈的快樂⋯⋯最後他來到了一位 研究快樂的教授課上課,聽到了快樂這樣被闡述:「別太執著於追求快樂,而是享受追求快樂的過程,快樂就是我們真實經歷的副作用」

過度追求快樂,反而讓我們掉入更大的苦:想要有個美好夜晚,花了心思訂了餐廳,但餐點或一起進餐的伴侶卻不如所想;想動動身體參加了健身房課程,卻因下班來 不及參與,或是總是達不到心中想像的身體線條而感到沮喪⋯⋯常常,在生活中的簡單目的:想要快樂的選擇,卻伴隨了各種複雜情況,或是受到他人影響而無法達成。

是否可以簡單一點,只是單純的去做某件事情,而先不去衡量是否快樂,或是得到某些利益呢?像是小孩,總是那麼快樂開心,他們總是活在當下,想跑就跑,想玩就盡情的玩;曾經我們也是小孩,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學會了:「要怎麼做才會更快樂」「更吸引別人」「更多利益」在這些考量之下,我們看似更會為自己打算了,但得到那種單純快樂的時刻,卻越來越少。


 片尾,西藏喇嘛讓片中的Hector領悟:「快樂是一種義務」,我們對自己的快樂,其實是有責任,並且應該當成首要之務,也要注意自己是否過度執著追求而變得茫然,在生活中,必須將我們的行事曆放入「享受簡單快樂」的行程

Hector選擇踏上一段旅程來尋找單純的快樂,而我們是否可以在生活中直接感受快樂呢?從像一個小孩般盡情的去玩,小孩不會盼望「未來」的快樂來拯救他,也不會拼命 去追求到不了手的快樂(例如,你覺得去巴黎才是快樂,但現在卻旅費不足),小孩只會感受現下,然後選擇他喜歡的,盡情的玩耍!忘記目標為何的玩耍!

在生活中,有什麼事情是你可以方便取得,並且盡情享受的呢?試著去做不屬於「未來」的快樂,享受簡單的快樂;以下是我簡單快樂的15種方法,與你們分享,也寫下關於自己的15種簡單快樂方法吧!


【我的簡單快樂清單15種】
1.天晴時,到隔壁公園脫鞋踩在土上散步
2.專心做一道菜,然後分享給家人朋友吃
3.一口氣看完一本小說
4.點上喜歡的香氛蠟燭,躺著靜靜感覺呼吸
5.聽歌一口氣跑3公里
6.用鉛筆寫字(在方眼紙上)
7.跟小朋友玩,看著他們容易滿足的表情
8.做一場瑜珈
9.去咖啡廳偷聽旁邊人的聊天內容
10.與喜歡的朋友聊一個下午
11.重新佈置房間的一角
12.在黑暗的房間,聽喜歡的歌
13.坐捷運去沒去過的站,下站亂走
14.用喜歡的精油自己按摩全身,深呼吸感覺味道
15.放音樂,自己在房間跳舞

歡迎分享你的15種快樂方法
也記得把他們安排在行事曆裡面!







2016年3月16日 星期三

身體,是能真實休息的地方

photo by www.bloglovin.com

2014Socialbakers研究顯示:
在FACEBOOK上,最能完整觀看完畢的影片時間落在21秒。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世界裡,我們對事物的專注度已經快速降低;就連有興趣的影片,我們只願意平均花21秒的時間去關注;你有沒有發現與你朋友交談的時候,越來越多突然「中斷」的狀況:談話到一半突然檢查一下新進來的訊息;突然想用相機拍下眼前的景色;或是突然思緒飄到別的事情而無法專心說話......這是一個崇尚多工、快速的時代,這樣的分心是被讚揚的;代表你很有競爭力,你很忙碌。

逐漸地,我們連自己的身體節奏,也被多工所打破;印加人跟著月亮的圓缺來安排行動:當新月的時候,就安排休息祈禱;當滿月的時候,就安排慶祝豐盛的活動:因他們相信人的狀態會與整個世界連結:月有陰晴圓缺,人也應該有休息與豐沛的分別;現在,周休二日我們也忙於發送接收手機簡訊,關心社群網站動向,急著從知名餐廳移動到知名景點,所謂「真實休息」已經是一種奢侈:有人會參加「黑洞之旅」一晚花數百美元,只為了把自己的手機與電腦交給櫃檯,讓自己進入完全的安靜,一夜好眠。

我們常常為了想要休息,而跟公司請了三天的假,但總在假日中間擔心案子的進度,以及不可避免的,在假期的最後一天感到焦慮;於是,我們內心所渴望的休息,並未發生,甚至,我們開始幻想更長更遠的假期,期待在遠方的巴黎、羅馬、舊金山能夠撫慰我們的焦慮,但仔細感受,若內心焦慮未解除,你只是把短假期無法休息的感覺放大而已。

那麼,什麼是真實的休息呢?

回想一下,生活中什麼時刻讓你覺得最放鬆呢?是不是你能夠專心享受某些片刻時:也許是一部好電影,或是與親密朋友的談話,或是一首歌; 專心在某些片刻的時候,是讓人感覺到最放鬆的時候那麼也許我們試著練習專心在自己的身體上:因為自己的身體是不會離開,也不會消失的物件。試著從全面感覺自己的身體開始:找一個安靜可以專注的空間,觀察自己呼吸的起落,當各種想法與外界干擾中斷這樣的感受,就再一次的回到觀察呼吸上;不須改變呼吸的狀態,就是只是觀察,試著用一種溫暖又探詢的態度來對待你的每一個心念。

讓這樣的練習,把專注力真實帶到當下,讓你紛亂跳動的思緒暫時安靜下來。我們的生活,急於回覆什麼,而缺乏時間感受與反芻:到底,這樣的生活型態對你來說,是快樂的嗎?急著回覆,急著思考如何回覆,急著揣摩回覆是否得體,絕大多數讓我們思考的是「我這樣做是好的嗎?」我們現在已經不在專制體制下生活,卻被自己專制地束縛地不去思考:「什麼才是真實的休息?」「什麼才是我真實的快樂?」甚至,提出這樣的問題,會被認為是愛抱怨,或是多愁善感,我們隱隱懷抱這樣的疑慮,也許到生病或是年老了,才重新思考這樣的問題。

我們必須去找一個途徑,讓自己能夠快速充電,真實休息;而這個途徑必須可以容易取得;因此這樣的途徑養成,不能依靠外物,不能因他人或是到某處才能休息,否則,就連休息的途徑,也是一種消耗。最快且確實的方式,就是利用觀察自己:我們的呼吸,讓一切能夠安靜下來,回到內在的安靜裡面休息;休息過後,才能夠看清目前的生活,是否為自己想要的。

【如何以身體,真實的休息】
1.找一個完全安靜的地方;將燈或窗戶關閉,用計時器設定15分鐘
(若沒有安靜的地方,可以找一個角落用耳塞或是眼罩隔絕外界干擾)
2.躺下來,讓全身放鬆放沉到地板上
3.閉上眼睛,慢慢把注意力放到呼吸上,觀察呼吸進出鼻腔的感覺
4.讓呼吸越來越慢,越來越長
5.在這15分鐘裡,如果想法出來干擾你,就讓想法飄走,試著再一次回到呼吸上
6.15分鐘結束後,不用再觀察呼吸,讓呼吸自然,但讓自己停留在躺姿休息
7.等到休息夠了,再用很緩慢的姿態坐起,不急著去完成什麼,坐一下,感受身體

2016年2月17日 星期三

受傷,是身體給你的禮物

(受傷後)除了要重新訓練肌力,還要向自己的身體學習,什麼樣的力度和角度是此刻的身體可以完成的?今天不能用這個方法,會有另一個方法可以完成相同的動作,有時甚至會比以前更好。
以上節錄至 許芳宜 不怕我和世界不一樣

受傷,是身體給你的禮物;不是為了要打擊你,而是換種方式告訴你需要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來對待自己,身體有許多深層的智慧,但需要耐心去體會;許多時候,就是因為受傷了,我們才能耐下性子來挖掘這些內在智慧。

我是一個很急躁的人,但我卻有一個很僵硬的身體;在一開始上瑜珈課的時候,自己總做不到體位法的目標;在工作或是與人溝通時,我總是求快、效率、完成日、目標,對於「聽不懂」自己意思的人,覺的就是「笨」、「懶惰」、「不懂效率」。但在瑜珈課裡,一向自以為聰明的我,卻發現自己的身體好「笨」、「懶惰」、「不懂效率」,無論我的頭腦怎麼大喊,身體的進步卻好緩慢。

在幾番拉鋸後,才了解到身體內在的智慧:無法做到完整的前彎,因為左腿腿後肌緊繃,再深究才發現自己的骨盆歪斜,因為走路習慣偏斜,讓雙腿受力不平均,左腿比右腿緊繃許多:原來身體不讓我完整前彎是在保護我阿!於是開始研究該怎麼讓骨盆保持正位,該怎麼把緊繃的左腿後肌鬆開,該怎麼平均鍛鍊左右大腿肌肉力量讓自己走路不偏斜......我的前彎路徑比別人繞了好遠,可是回頭看,原來我的身體要我了解更細緻更多。

曾有位瑜珈大師說過:沒有所謂體位法的完成式,每次進入體位法都應該像是不知道完成式般,「摸索」地進入。在每一次練習的時候,是不是能夠忘記目標,而完全的享受過程,好好感覺每一秒,協同的肌肉細緻感受:緊繃?酸?緊?進出動作時都能夠保持覺察。

瑜珈,舞蹈,跑步各種身體活動都是要我們享受與身體連結的樂趣,但常常我們忘記了樂趣,而只想著完成目標,只是身體與心智頭腦不一樣:在工作上我們能夠用快速的心智頭腦來完成一個個目標;但身體目標卻不是說完成就完成;必須考慮許多方面,更重要的是,必須真實感覺到身體,才能夠完成目標。真實感覺到身體的人,會了解到平時一個簡單的站立,就是身體的大智慧:站立需要雙腳腳底板平均紮跟,大腿內外側都有力並集中,骨盆保持正位,腹部有力量,胸口打開上提,肩膀打開肩胛骨往前,手臂有力,頸椎保持正位等,需要非常多細節,才能讓身體有力並且均衡地站著;真實連結到身體之後,不會想要華麗地展現身體,而是用尊敬謙卑的態度與身體相處;因為身體真的有太多的智慧在其中。像是許芳宜也提到:「2004年年底那次受傷,我在紐約做復健,重新學習要怎麼站,重心才會平均放在腳板;要怎麼走,力道才會從腳跟到腳掌再到腳趾;所有舞蹈基本動作必須重新檢視。我才意識到,過去真的有很多不好的習慣,做了很多不正確的姿勢,正好藉著這個機會調整修正。」

如果在追逐各種身體目標時,與受傷相遇了,請了解這是一個祝福,來自於身體內在的祝福,是身體的心願:希望你能更觀察、更多耐心、更多覺察地對待自己的心願。

迎接這個祝福吧!


photo found on

2016年2月3日 星期三

芭比為什麼變胖了?


因為芭比娃娃聲名大噪的美泰兒公司,決定大改造芭比的身材,他們決定加入:小巧、高挑和曲線三種身材到芭比系列中,他們一方面希望能跟上時代趨勢,同時也希望改變小女生們對外貌的認知。

艾莎公主、樂高 紛紛打敗芭比公司
美泰兒公司的改革,不僅是對世界的責任,也反映了市場和世界的趨勢,首先,他們 2012年到2014年的營收掉了 20%,其中 2014年最受關注,因為樂高公司(Lego)在這年正式超越他們成為全球最大玩具製造商,另外,電影《冰雪奇緣》爆紅的艾莎公主在 2014年超過芭比成為小女孩心中最棒的玩伴。


<以上圖文來自地球圖輯隊 http://world.yam.com/以及
Time:http://time.com/barbie-new-body-cover-story/?xid=newsletter-brief>

原本的芭比尺寸若試推算回真實的人類尺寸,需要得到厭食症才有可能得到,但這病態的美感卻從小就陪伴著我們(例如美國境內3到12歲的小女生中,有92%的女孩表示擁有過芭比娃娃),在小女孩的價值觀形塑的過程裡,就被置入了如此強烈的形像,於是我們便從懂事以來到年老,幾乎沒有滿意自己的身材過:因為我們的目標是一個不會因為吃多變胖,或是需要休養時線條不會跑掉的一具塑膠人偶。

美泰兒試著將較為豐腴的芭比給小女孩玩,小女孩們說這個芭比「這個有一點點豐滿」,甚至有小女孩只敢用手拼出F-A-T,因為她們覺得會傷了芭比的心;更有趣的是當大人不在的時候,有些小女孩會把芭比衣服脫掉嘲笑:笑芭比變胖了!

這個測試顯示要改變人對身材的刻板印象與價值觀,絕對不是只有把纖細的芭比改版成豐腴就好了;這長久以來的制約以及限制,來自小女孩的父母親(母親可能常嚷嚷著要減肥,父親可能看到辣妹會感到興奮),來自大眾媒體(電視電影裡面讓人爭相競爭的是纖細苗條的美女),以及新興的網路媒體(intagram熱門被追蹤帳號都是纖細美女),以上種種強大的集體意識的洗腦:瘦,才是美的,才是有機會的,才是被愛的;我們又怎麼可能期待只要改變小女孩的芭比,她們就改變了價值觀。

而這個單一條件的美,在 2014年終於被艾莎公主打敗:冰雪奇緣的艾莎代替芭比成為小女孩心中最棒的玩伴;並非艾莎公主有更美或是更標準的身形,而是在該角色裡,艾莎公主比芭比更有動人的故事:艾莎受到困難挫折,懷疑自己之後,才找回自己的力量,並且用自己的力量為身邊所愛的人創造美好的生活;芭比不用任何努力,就擁有美好的身材與完美的生活,還有一個沒有任何故事就出現在旁的肯尼男友。小朋友是最誠實簡單的:要打敗膚淺的美,只用不同表像的美是不夠的,而是要更深層看見人皮膚底下讓人感動以及嚮往的各種特質。

維持美好的外表是重要的,因為讓自己別人都會開心,但是若耗盡一切資源只為了外在的美好,忽略了身為一個人的其他層面,那麼這樣的美就像芭比一樣,會逐漸地被更能感動人心的艾莎淘汰:對美表面的定義,也許會無可奈何的被大眾價值觀所操控,但更深度更多元的「美好」:像是艾莎的勇氣,真誠,願意付出愛等等,更值得讓我們去感受,才能找出對自己美獨一無二的定義;唯有這樣,逐漸地,才能找出自己生命的熱誠;因為你已經願意為自己的標準而活。





2016年1月30日 星期六

找出專屬於你的身體曲線

 
事件發生產生情緒,情緒產生感覺留在身體裡面,在忙碌的生活中或是過度在乎外界定義的影響下,身體感覺被關起來,聽不到身體感覺,只好用外面評價來定義自己:「最受歡迎的女明星看起來比我瘦5公斤」,所以我要變瘦;「大家都會羨慕皮膚白皙的人」,所以我不要變黑,開始累積蒐集所有「受歡迎」的定義,如果符合大眾口味或羨慕,就自我感良好;如果破壞了大眾定義的規矩,就不值得被喜愛?

仔細觀察世界的審美觀,你可以發現完全不同:西方審美觀喜歡有明顯女性曲線的人;東方則偏好清瘦的身材;也許搬到了不同地方,對於自己的身材評價就要改變嗎?而內在最大的渴望又是什麼呢?我們都懂得追求快樂生活,但對於自己的快樂定義又是什麼呢?

被社會價值觀纏繞僵固的想法,很難改變,但若是不斷提醒自己回到身體感覺裡面,去觀察身體感覺的真實想望是什麼呢?對於一杯冰淇淋,你的想法是「吃了就會變很胖,好罪惡」還是「這看起來很好吃」或是「我知道它在嘴巴裡感覺很好,但到腸胃裏卻感覺不好」?
「吃了就會變很胖,好罪惡」:這個感受是來自於外在評價的累積,為什麼「胖」是負面的呢?因為在台灣的社會定義瘦才是美,所以變胖其實是一種貶低,帶來罪惡感;你的想法來自於外界定義。
「這看起來很好吃」:相對於以上,這個是一個比較直覺的定義,重複之前冰淇淋在口中的記憶。
「我知道它在嘴巴裡感覺很好,但到腸胃裏卻感覺不好」這個敘述清楚的傳達身體不同部分對冰淇淋的反應與感覺,所以自身的選擇不只是「要不要吃」這麼單純,而是要不要「體驗這個多重感覺的複合體」。

仔細感受每一個到你面前的選擇:食物與運動;試看看回到身體感覺各處,去感受每個選擇給出來的感受,感受部位可以再細分有:
1.腹部:食物對應到胃部(感覺吃飽以後滿足卻不過脹,不會反酸或是冰冷); 運動對應到腹部感覺(腹部被鍛鍊但不緊繃或刺痛)
2.舌頭:食物感覺滋味豐富卻不刺激或過度調味,
3.呼吸:食物對應到嗅覺愉悅卻不刺激;運動對應到呼吸是通暢的不激烈不短淺或停止
4.肌肉:運動對應到鍛鍊後肌肉感覺被伸展微微痠痛不會刺痛


每一個選擇,你都願意好好地問自己。

試著轉換為身體感覺來過生活,你會發現你並沒有那麽想在週五的晚上吃麻辣鍋(因為吃完胃很不舒服),也沒有那麼想把自己逼到極限做運動(呼吸肌肉都會跟你抗議的),你會發現一個全新的生活模式,這個生活模式不再需要那麼多刺激物,也不需要無止盡的物質享受,也不需要靠意志力撐著去完成運動目標,或用意志力禁止自己不能吃某種東西,你的身體自己有節奏,有它自己的慾望,而這些慾望相較你平時的選擇,樸素平實許多,讓生活曲線不再大起大落,那麼自然而然地,這便是你最喜歡的生活方式;而最喜歡的生活方式就形塑出你自己最喜歡的樣子,與你最喜歡的身體曲線。

自己定義自己的生活方式:獨一無二的,只屬於自己;也定義自己的身體曲線:獨一無二的,只屬於自己的,找到自己的根,長出自己的花朵,欣賞屬於自己的美麗,理解自己內在的力量與美,才有可能放下社會價值觀纏繞僵固的想法,自由自在的生活。
 
農曆年後 一起來培養身體感覺>2/16療癒瑜珈開新班>
https://goo.gl/B6hUiH
 
 
photo found on Upsocl

2016年1月13日 星期三

食物上癮症透露你的秘密?!


☑巧克力:渴望愛
巧克力含有的化學物質,和人在感覺到愛情時大腦分泌的化學物質一模一樣(苯基乙胺):愛和興奮
☑乳製品:渴望抗憂鬱
牛奶中的膽鹼對身體有安撫作用;當乳製品與碳水化合物結合會產生L色胺酸,會激發大腦分泌化學物質血清素,製造出自我感覺良好的愉快感覺
☑鹹零嘴:渴望紓緩壓力。怒氣,焦慮
蝴蝶餅乾,爆米花,墨西哥玉米脆片,你本能的知道咬嚼對牙齒有阻抗力的食物會讓你感到滿足,就像毆打沙袋,可以把挫折和壓力發洩在嘴裡的「獵物」
☑麵包,米飯,麵食:安慰與鎮定
當生活讓人覺得冷酷,人就會渴望回到媽媽溫暖呵護的懷抱。想吃麵包,尤其是柔軟的麵包,反映出身體需要更多溫暖慈愛的照顧
☑餅乾,蛋糕,派:渴望擁抱,喜悅與安心
對應想要得到安慰與安心的願望,這一點與麵包一樣,但他們也可能是抗拒做某件事(拖延)的訊號,並與受委屈的孩子需要媽媽抱抱的心情類似。

以上資料來自<食物情緒大解密>朵 琳.芙秋。三采文化出版


朵琳.芙秋追蹤許多心理諮商的個案,分析出不同食物的上癮症(請注意這裡上癮的狀況是指無時無刻都想吃特定食物,並且無論飽或餓都想吃)所對應的心理狀態, 例如當生活一成不變想要有愛與興奮卻沒有戀愛關係時,就會嗜吃巧克力替代,讓大腦被刺激感覺「好像有在談戀愛」。如果注意分析各種食物上癮症,共同的特點是「用食物代替某種得不到的東西」;用乳製品代替對抗憂鬱,用喀滋喀滋的鹹零嘴代替紓緩壓力,用蛋糕得到一個甜甜的擁抱;因為食物實在太容易取得了,所以漸漸地,我們忘記了真實的滿足不在盤子上而在真實生活中的行動裡;於是不斷地重複這樣的行為直到自己無法克制:無時無刻,只要有機會,就想來片香甜的蛋糕,用柔軟的蛋糕體得到安慰; 體重增加後,我們也喪失了自己能為自己排解情緒的功能。

我們是最了解自己的人,當內在的渴望鈴聲響起,如果不是馬上為自己採取行動,只是不斷用替代品取代,逐漸地內在渴望也會感覺乏力,從食物種類分析回到自己的渴望,是一種覺察,了解到自己到底缺乏什麼,但這樣的覺察如果只帶來自我批判,像是:「我知道我是因為壓力大而狂吃鹹點心了,但為什麼我還是改不掉?」恐怕只會陷入更大的自我糾結,因為當食物上癮症發生的時候,只有知道,無法讓這個癮停下來,你需要的是在上癮症還未發作的時候,就真正「看見」這個癮的確在你體內,以及它想要的是什麼,為它採取行動。

肚子餓了嗎?你確定那是餓?還是是肚子發出的訊息?小時候,當我們有東西想與父母分享, 而父母太忙無法回應時,我們往往會得到食物(尤其是糖果餅乾),「乖,你到旁邊去吃餅乾自己玩不要吵爸爸媽媽」,用食物麻痺長久下來,我們斷絕了與腹部的連結,其實腹部是許多感覺的儲存中心;回想你在緊張的時候往往會「肚子痛」;遇到討厭的人也許會「反胃」「作嘔」;興奮的時候肚子裡面感覺好像有很多東西衝來撞去?但我們已經漸漸麻痺肚子所發出的訊息,我們習慣用大量不同的食物填補它的空虛,塞的它再也無法告訴我們它的直覺;因為我們也很害怕聽見,這個直覺也許是要徹底改變現在的生活,完成自己壓抑已久的夢想。


【利用腹部呼吸,「看見」食物癮底下的需求
1 找個安靜的角落躺下來,把右手放在腹部上,把呼吸帶到腹部
2 深吸深吐,讓每口氣可以深入整個腹腔,特別感受某些緊繃區塊,甚至有些硬塊在肚子裡
3 把手放在緊繃上,分別呼吸到那些緊繃,問他們,你們需要什麼呢?
(可以先了解自己的食物上癮症,再找出對照來詢問自己)
4 觀察緊繃被各種項目詢問時,緊繃的感覺是不是能夠比較放鬆?注意這個探詢需要很多次
(了解自己的食物上癮症,推理出也許需要:安慰,愛,紓壓,提振等等)
5.告訴他們:我看見你們了,我願意陪伴你們,就算有多不堪不美我都願意。


食物上癮症底下的需求之所以如此猛烈爆發並且無法壓抑,就是因為你不願意面對它許久,所以身體只好用大量吃替代物質來彌補自己,所以我們先讓自己「看見」,並且願意陪伴這個食物癮底下的需求,然後再慢慢問找出是否有別的方式可以替代食物來讓自己得到「安慰」、「愛」、「紓壓」、「提振」等等;例如想要感覺被安慰,那麼當工作上出現自己表現不夠好的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先停止用批判的態度對待自己?就算知道需要加班完成它,可否安排再加班隔天可以去上一堂瑜珈課,而不是用美食犒賞自己?讓自己的內在理解:除了食物,這世界還有很多很美好的事情等待著自己。

Photo Found Harper's Bazaar